1.文言文中作的意思基本字义
1.起,兴起,现在起:振~。枪声大~。
2.从事,做工:工~。~息。~业。
3.举行,进行:~别(分别)。~乱。~案。~战。~报告。
4.干出,做出,表现出,制造出:~恶(è)。~弊。~梗。~祟。~态。~色。~为。~难。~奸犯科(为非作歹,触犯法令)。
5.当成,充当:~罢。~保。~伐(做媒人)。~壁上观(人家交战,自己站在营垒上看,喻坐观别人成败)。
6.创造:创~。写~。~曲。~者。
7.文艺方面的成品:~品。不朽之~。
8.同“做”。
9.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:~坊。
10.从事某种活动:~揖。~弄。~死。
2.“于”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【于】
(一)介词。
1.在,从,到
①乃设九宾礼于庭。(在)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②缙绅、大夫、士萃于左丞相府,莫知计所出。
③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(前一个“于”:从)(《劝学》)
④从径道亡,归璧于赵。(到)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2.“在……方面”“从……中”
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。
②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悔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3.由于
①业精于勤、荒于嬉(《进学解》)
4.向,对,对于。
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(《赤壁之战》)
②鲁肃闻刘表卒,言于孙权曰……(《赤壁之战》)
③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,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(《师说》)
5.被。
①君幸于赵王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②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(《屈原列传》)
6.与,跟,同。
①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
②燕王欲结于君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,以共济世业。《赤壁之战》
7.比。
①孔子曰:“苛政猛于虎也。”
②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(后一个“于”:比)(《劝学》)
【于是】
1.相当于“于+此”,在这时,在这种情况下,对此,从此,因此。例:
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。(在这时)
②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。(在这种情况下)(《捕蛇者说》)
③于是余有叹焉。(因此)(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④遂墨以葬文公,晋于是始墨。(从此)
2.连词,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,与现代汉语“于是”相同。例:
①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缻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吴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
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。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
【见……于】表示被动。
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(《秋水》)
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,何哉(《愚溪诗序》)
3.作在古文中的意思作zuòㄗㄨㄛˋ1.起,兴起,现在起:振~。
枪声大~。2.从事,做工:工~。
~息。~业。
3.举行,进行:~别(分别)。~乱。
~案。~战。
~报告。4.干出,做出,表现出,制造出:~恶(è)。
~弊。~梗。
~祟。~态。
~色。~为。
~难。~奸犯科(为非作歹,触犯法令)。
5.当成,充当:~罢。~保。
~伐(做媒人)。~壁上观(人家交战,自己站在营垒上看,喻坐观别人成败)。
6.创造:创~。写~。
~曲。~者。
7.文艺方面的成品:~品。不朽之~。
8.同「做」。9.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:~坊。
10.从事某种活动:~揖。~弄。
~死。作zuō〈名〉(1)作坊,手工业工场[workshop]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,…而礼径至所作,不复重奏,称诏罢民。
——《三国志•魏志》(2)又如:作房(作坊);作分(作坊);木工作;油漆作;洗衣作(3)另见zuò(除作坊外,其余都读zuò)作zuò〈动〉(1)(会意。从人从乍。
人突然站起为作。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。
本义:人起身)(2)同本义[getup]作,起也。——《说文》明两作。
——《易·离》作其即位。——《书·无逸》与子偕作。
——《诗·秦风·无衣》或作而行之。——《考工记》凡作民。
——《周礼•士师》三献作止爵。——《仪礼•特牲礼》后圣有作。
——《礼记•礼运》而后作焉。——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三年》舍瑟而作。
——《论语•先进》客作而辞。——《礼记•少仪》如日出时,眠者皆作。
——宋·苏轼《画佛赞》有洪洞令杜君者,作而言曰。——方苞《狱中杂记》(3)又如:作止(作息;起居)(4)起来;开始工作[rise;do;make]日出而作,***而息。
——《乐府诗集》蚤作而夜思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送董邵南序》往来种作。
——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田家秋作苦,邻女夜春寒。——唐·李白《宿五松山下荀媪家》(5)又如:作力(出力;使力);作本(务农);作苦(耕作辛苦);作一(劳动专一);作牧(畜牧,放牧);作剧(劳作勤苦);作劳(劳作,劳动);作甚(做什么)(6)产生,兴起[arise]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。
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周秦之际,诸子并作。——《论衡》由汤至于武丁,贤圣之君六七作。
——《孟子•公孙丑下》且王者之不作,未有疏于此时者也。天油然作云。
——《孟子》坚冰作于履霜,寻木起于蘖栽。——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浓雾半作半止。
——《徐霞客游记•游黄山记》(7)又如:作兴(兴起);作师(兴兴);作病(发生疾病,致病);作见(出现;显现);作逆(作乱,造反);作贼(造反);作缘(发生瓜葛、联系)(8)做;创制;制作;从事某种活动[do;make]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——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正,作浑天仪。——《后汉书•张衡传》作结绳而为罔罟。
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为楚王作剑。——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吾为楚王作剑。
汝父为楚王作剑。作二铁板。
——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•活板》(9)又如:作茶(制茶);作治(制作。亦指制造的成品);作黍(做黍米饭);作烦(制造麻烦,添麻烦);作衅(制造事端);作景(为难,作梗);作对头(与人为敌、为难)纤纤作细步。
——《玉台新咏•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生人作死别。故作不浪计。
作推敲之势。——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(10)写作,创作[pose]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
——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仲尼卮而作《春秋》。——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登高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
——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时而作——唐·白居易(11)《与元九书》作敲字佳矣。——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。
——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令作诗。属予作文以记之。
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(12)又如:作古作故(不依旧规,自创先例);作述(创作传述)(13)振作[boost]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。——《孟子•告子下》一鼓作气。
——《左传•庄公十年》(14)又如:作气(振作勇气);作强(产生强劲之力)(15)假装,装出[feign]。如:作面子(装点面子);作乔(装假,装模做样);作筏子(做样子);作张作致(装模作样);作轨(作为规范);作喜(变作笑脸,露出喜色)(16)充当[workas]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
——《论语》(17)又如:做冰(做媒人);作霖(充作救旱之雨。后指降甘霖或下雨);作小(做小。
与人为妾);作眼(做眼线);作甘(做救旱甘霖)(18)当作[serveas]青春作伴好还乡。——唐·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老大嫁作商人妇。
——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有风既作飘飖之态。——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•种植部》(19)又如:作傍(当作靠山;作依托);作外(当作外文,见外);作做(当作,算作)(20)建筑[build]将有作。
——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作亭者谁。——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(21)又如:作邑(建筑都城);作洛(另建新都);作土(积土堆垒以御敌)(22)发出音响,演。
4.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是
shì
〔代〕
(1)此,这[this;that]
是谓伐德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
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
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。——汉·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(2)又如:是日(此日,这一天);是夕(这天晚上);是处(这里;此处);是长是短(这样长这样短;如此这般);是月(这个月);是年(今年);是可忍,孰不可忍
是
shì
〔动〕
(1)赞同;认为正确;肯定[praise;justify]
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。——清·刘开《问说》
(2)又如:是古非今(崇尚古代的,贬低现代的);是是非非(肯定正确的,否定错误的。指评定是非);各是其是;深是其言
(3)订正[correct]。如:是正(订正;校正)
(4)遵从,以为法则[follow]
不法先王不是礼义。——《荀子》。杨柳桥诂:“《尔雅》:‘是,则也。’”
(5)关系词。表示肯定判断之词[be]
正是四国。——《诗·曹风·鸤鸠》
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。——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(6)又如:今天是端午节;只能是他来电话
(7)表示两种事情同一,或后者说明前者
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,沙土尽去,唯巨石岿然挺立耳。——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(8)又如:他不是学生
(9)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。如: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外是夏天
(10)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。如:对是对,错是错,不能混为一团
(11)表示存在[be;exist]。如:房子前面是禾场
(12)表示让步[be…,but]
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。——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(13)又如:这料子是块好料子,就是贵了点
(14)表示适合[besuit]。如:放的是地方
(15)尝试。用同“试”[try]。如:是猜(试猜)
(16)像;似[like;resemble]。如:是言不是语(似说非说;旁敲侧击)
是
shì
〔名〕
(1)商业、职业或***的事务、业务或国务[affairs]
君臣不合则国是(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)无从定矣。——范晔《后汉书》
(2)又如:是事(事事,凡事);国是
(3)姓
是
shì
〔助〕
帮助宾语提前
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。——清·刘开《问说》
主上屈法申恩,吞舟是漏。——南朝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5.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、这;这个;这样。
《严先生祠堂记》:”仲淹来守是邦,始构堂而奠焉,乃复为其后者四家,以奉祠事。”
译文:我到这个州任职后,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,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,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。
2、对;正确。
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
译文::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,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。
3、凡是;所有的。
《游园》:“是花都放了,那牡丹还早。”。
所有的花都放了,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。
④表判断。《琵琶行》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。”
译文: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。
扩展资料:
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是,正、直。字形由“日、正”会义。所有与是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是”作边旁。造字本义:动词,夏至,太阳当头,适宜农务。
相关词汇解释:
1、老是[lǎoshì]
总是;表示一直如此(多含不满或厌恶意):老是感冒。
2、凡是[fánshì]
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: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。
3、硬是[yìngshì]
就是(无论如何也是):他虽然身体不好,可硬是不肯休息。
4、横是[héngshi]
表示揣测;大概:他横是快四十了吧?
5、算是[suànshì]
总算: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。
6.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.定义: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。
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,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。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,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,注重典故、骈骊对仗、音律工整,包含策、诗、词、曲、八股、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。
2.特点:文言文的特色有:言文分离、行文简练。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(包括口语和书面语)而言的,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。
3.结构:(1)判断句所谓判断句,就是以名词、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。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:1).······者,……也……,……也……,……者也……者,…………者,……者也等形式。
如:①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(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)--陈胜是阳城人。
②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(《资治通鉴》)③羿,古之善射者也。
(《管子·形势解第六十四》)④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⑤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。
2).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。如: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
①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。
③梁父即楚将项燕。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3).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。如: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①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②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。
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。被动句文言文中,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。
其常见类型有:1).见……见……于于表被动。如: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。
①臣诚恐见欺于王。②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
③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④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
2).为为……所表被动。如:父母宗族,皆为戮没。
①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。
③为予群从所得。④恐为操所先。
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,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,基于此,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、状语后置、主谓倒装等。1).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,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,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,以示强调。
如: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。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。
(1)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如:大王来何操?微斯人,吾谁与归?(2)否定句中,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
如:古之人不余欺也。(3)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。
如: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。
(4)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。如:不然,籍何以至此?2).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,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。
如: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。
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。(1)用之使定语后置。
如: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(2)用者的后置。如: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3).状语后置文言文中,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。如: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。
4).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,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。如:甚矣,汝之不惠。
快哉此风。美哉我少年中国。
[练习]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。①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
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。③德何如,则可以王矣?④何由知吾可也?省略句文言文中,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,对省略成分的把握,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。
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:1).省略主语。(1)承前省。
如:永州之野产异蛇,(异蛇)黑质而白章。(2)承后省。
如:沛公谓张良曰:'(公)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'(3)自述省。
如:(予)爱是溪,入二三里,(予)得其尤绝者家焉。(4)对话省。
如:(孟子)曰:'独乐(yuè)乐(lè),与人乐(yuè)乐(lè),孰乐(lè)?'(王)曰:'不若与人。'2).省略谓语。
如:一鼓作气,再(鼓)而衰,三(鼓)而竭。3).省略宾语。
如:可烧而走(之)也。4).省略介词宾语。
如:公阅毕,即解貂覆生,为(之)掩户。5).省略介词于。
如:今以钟磬置(于)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。[练习]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。
①冉氏尝居也,故姓是溪为冉溪。②故西门豹为邺令,名闻天下。
③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④皆出山下平地,盖上出也。
固定结构1)、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:奈何、若何、如何、何如、奈……何、若……何、如(奈)……何、孰与、得无……乎、孰若。例如:①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吾子取其麋鹿,以闲敝邑,若何?(《之战》)③与不同好,如何?(《左传·齐桓公伐楚》)④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(。
7.“所”在文言文里有哪些意思所1.用作助词。
经常放在动词前,同动词结合,组成“所”字结构。“所”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,表示“所……的人”、“所……的事物”、“所……的情况”等。
例如: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“所”和动词结合,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,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。
例如:夜则以兵围所寓舍。(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)臣所过屠者朱亥,此子贤者,世莫能知,故隐屠间耳。
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2.在有些句子中,“为”和“所”呼应,组成“为……所……”的格式,表示被动。例如: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。
(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)嬴闻如姬父为人所***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3.复音虚词“所以”。
用法主要有两种:一种表示原因。例如: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
(《出师表》)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。
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(《师说》)1.原因,情由。
《文子•自然》:“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,唯圣人能知所以。”《史记•太史公自序》:“《春秋》之中,弑君三十六,亡国五十二,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。
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。”唐韩愈《李花》诗之一:“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红娘曰:‘非先生所知也。’生曰:‘愿闻所以。
’”《儒林外史》靠前回:“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,被河水决了,田庐房舍,尽行漂没。”2.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,仍表示原因、情由。
《庄子•天运》:“彼知矉美,而不知矉之所以美。”《史记•卫康叔世家》:“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,问其所以兴,所以亡,而务爱民。”
3.用以,用来。《庄子•天地》:“是三者,非所以养德也。”
《史记•孟尝君列传》:“若急,终无以偿,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,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,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。”宋苏洵《几策•审势》:“故威与惠者,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。”
4.连词。表示因果关系。
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。《荀子•哀公》:“君不此问,而问舜冠,所以不对。”
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•慕贤》:“世人多蔽,贵耳贱目,重遥轻近……所以鲁人谓孔子为‘东家丘’。”唐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一登龙门,则声誉十倍,所以龙盘凤逸之士,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六二回:“他和林妹妹是一日,他所以记得。”赵树理《三里湾•放假》:“可是她每天都是靠前个先到的,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。”
5.连词。表示因果关系。
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。《史记•魏公子列传》:“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,以公子之高义,为能急人之困。”
汉赵晔《吴越春秋•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异日,种谏曰:‘臣所以在(早)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,但为吴耳!’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八:“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,正要相公游此间耳。”姚雪垠《李自成》靠前卷靠前章:“李自成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,是因为他联络罗汝才到潼关接应。”
6.连词。表示因果关系。
上半句用“因”或“缘”,下半句用“所以”。后来发展为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的句式。
唐刘肃《大唐新语•谐谑》:“只因心溷溷,所以面团团。”前蜀贯休《蜀王入大慈寺听讲》诗:“只缘支遁谈经妙,所以许询都讲来。”
《老残游记》靠前回:“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,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。”老舍《黑白李》:“黑李是我的好友,因为常到他家去,所以对白李的事儿也略知一二。”
7.可以。《易•乾》:“忠信,所以进德也;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”
《庄子•知北游》:“人伦虽难,所以相齿。”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九:“言可以相齿也。”
《文子•上仁》:“贵以身治天下,可以寄天下;爱以身治天下,所以托天下。”8.所作,所为。
《论语•为政》:“子曰:‘视其所以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’”康有为注:“以,为也。”
“所”和“以”结合,构成“所以”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,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。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。
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“以”应该表示什么意思,如果“以”当“因”讲,“所以”就表示“……的缘故”或“……的原因”;如果“以”当“依靠”、“凭借”讲,“所以”就表示“用来……”、“用……的方法”;如果“以”当“依靠”、“凭借”讲,“所以”就表示“用来……的人”、“……的根据”,等等。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。
另外“所以”用作连词,跟“是以”、“以是”、“以此”相同,可作“因此”解,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“所以”的用法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