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琼生年不详,卒于公元638年。字叔宝齐州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唐朝开国将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在传说中秦琼与尉迟敬德为传统***。
秦琼的出名显得偶然,但其实也是必然。
很多时候民间都称呼秦琼为秦叔宝,传奇小说也都把秦叔宝当成了秦琼的别名。其实叔宝是秦琼的字,只是他的字太响亮了,以至于压住了他的名。
秦琼是齐州历城人,家世很平凡,他的父亲不过是北齐时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录事参军。在秦琼几乎还没有记忆的时候,北齐为北周所破,秦琼的父亲战死在了沙场。此后秦琼和母亲相依为命,过着孤苦贫寒的日子。但是秦琼却很引人注目,少年时代就以义气著称。也算是上天暗助,爱讲义气的秦琼长大后体形高大,威猛骠悍。讲义气并且骠悍,让秦琼在家乡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。
秦琼起点不高,刚开始他只是隋将来护儿帐内一个不起眼的士兵。虽然地位不高,但秦琼属于特别追求上进的那种类型,再加上他的侠肝义胆,使得他很快就赢得了来护儿的注意。后来秦琼的母亲去世了,作为将军的来护儿曾派代表前往吊孝,这让当时的人大为不解。有人问来护儿,秦琼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士兵,他家的丧事怎么惊动了您的大驾?来护儿平静地说:我阅人多矣,对自己的眼光还有点儿把握,我相信,秦琼非久下人者。
来护儿的眼光果然不差。
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,秦琼投靠了隋将张须陀。当时张须陀正在下邳(今江苏睢宁西北)与农民军首领卢明月对峙。和卢明月相比,张须陀显然处于下风。虽然卢明月号称有50万大军有些夸张,但了解底细的人都知道,卢明月至少拥有10万士兵。而自称是正规军的张须陀就差得远了,他的部队加上老弱病残也不过一万来人,真正的有效战斗力最多为7000人。
两军就这样对峙着。卢明月无所谓,因为他的部队粮草充足。而张须陀就不一样了,他的大营之内军粮空虚,已经到了难以为继、无米下锅的境地。再这样拖下去,不用卢明月***过来,张须陀的军队自己就会发生内乱。怎么办?三十六计,走为上。话虽这样说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。为什么?因为双方已经对峙了这么长时间,如果此时张须陀坚持不住而撤军,卢明月必定会乘势追击。对方乘势追击,而张须陀的部队又无心恋战,其后果必然是张须陀的部队丢盔卸甲,血流成河。因此为了自身的安全,即使要撤退,也应该想个万全之策。
苦思冥想之下,张须陀决定走一步险棋。于是他对营中将士说道:“由于军需物资的匮乏,我们已经到了军无余粮的时刻,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这样一直和敌人对峙下去。但是我们如果就此撤退,敌人趁势追***过来,我军也必将遭灭顶之灾。思前想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打破惯常思维,反其道而行之,冒一次险,也许会有一线生机。”说到这里,他打量了一下身边的人。那些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将士,一听说还有一线生机,突然个个都来了精神,全神贯注地等着张须陀说下去。“也许你们会问,事到如今,还有什么高招呢?我是这样计划的:先撤。”说完此话,张须陀看到大家的表情又松弛下去了,他们似乎在说:这有什么新鲜?谁不知道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先撤呢?看着大家的表情,张须陀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:“是啊,也许大家都想到了要撤,同时大家也一定想到了,如果撤兵,敌人一定会追***过来。对此大家有没有不同思路?”看着没人发表意见,张须陀补充道:“既然大家没有不同意见,那么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分析,因为我所有的计划都是建立在这个出发点之上的。”听到这里,大家一下子又兴奋起来了。张须陀高声说道:“是的,敌人一定会追***过来,他们追***过来,我们就面临着危机,对不对?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。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一下,敌人大规模出击的必然后果就是――后、方、空、虚。”他一字一顿地说,“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,我们的生机来了!此时,如果我们选派精兵强将直捣敌营,一定会有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。敌人见自己的大营被捣,必然回兵救急,我们再反过来予以追击,绝对可以以少胜多,并且能让我们彻底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!”
此时大家的情绪都彻底地被张须陀描绘的前景给调动起来了。但是这个计划的关键点是,必须有人带兵偷袭敌军大营――这可是块硬骨头,弄不好不仅自己丢掉身家性命,而且还将连累整个部队,导致其彻底灭亡。因此虽然主帅的主意高明,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承担这一使命。
张须陀等了半天,居然没有一个将领出来领命。他着急地喊道:“谁为吾行者?谁为吾行者?”
“我!”终于有人答应了!张须陀这下高兴了,大战当前,他顾不得那么多的繁文缛节,随即任命秦琼为敢死队队长,分出将近1000名的精兵强将交给了秦琼。秦琼出发之前,张须陀死死地拉着他的手说:“我们全军的生死,都交到你手里了!”
事情和张须陀预计的差不多。